邊界模糊的年代如果在2011年初,如果執政黨對經濟流程有了解的話,只要這樣說,起碼上半年感受會好很多,年終獎金造成的23月消費上揚,百貨公司擠不進去的盛況,其實對下半年應該是有期待的。

可是下半年儘管有千億現金跑到消費市場,可整個社會沒人感動,因為6月以後歐債問題已經發生,這錢沒人用,但無薪假跟裁員已開始。

所以每當看起來有前途的時候,大霧就降在前頭,這狀況過去十年已變成規律,前途茫茫好像已變成常態。每一年做調查的時候,大家會說對未來感到不確定,但從行為看起來倒是蠻確定的,表示台灣人可能已經習慣前途茫茫,他也知道他自己該怎麼做。

「邊界模糊」倒是各式各樣,極可能是通訊技術跟其他社會條件所帶來的,每個領域都起了變化,包括世代、性別、行業

我還記得1997年當時眾多談Internet(網路)的解釋理論中,有一本叫《blurred》模糊,意思是Internet出現或Internet所代表的,就是connect(連結)與computing(運算能力)的結合,可讓我們過去所認識的工作,全部起了邊界溶解,就是the blurred is bonded

2012E-ICP資料庫數據裡面,倒是看到了讓我心理上有強烈感受的兩件事──便利商店依賴和行動網路上身。但我剛剛看時覺得好像強度不夠,應該說便利商店「高度」依賴、行動網路「隨時」上身。

E-ICP調查涉及便利商店消費者行為的幾個項目都有成長。問到有沒有用到類似像ibon(統一超商)或FamiPort(全家),2009年是3.9%,2011年變成11%,兩年之內成長2.8;繳電話費、瓦斯費、停車費、信用卡等繳款服務,高達72.4%,這很恐怖,那表示進便利商店的人,四分之三都用到繳費服務。下一個數字也非常驚人:有沒有用到飲食用餐區2010年調查是8.8 %,2011年一跳就是23.1 %,也就是一年當中成長速度也將近三倍

(待續)

arrow
arrow

    無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