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台灣GDP有成長,而平均薪資卻倒退時,到底發生了什麼事

一個是分配的問題

一個是大量兼職工、派遣工、計時工取代正職工,薪資水平下降所產生的。

關於分配的問題,我們看看中央大學邱俊榮教授怎麼說

 

邱俊榮:大老闆vs升斗小民

在經濟體系中,生產者與消費者、雇主與勞工這些關係,原就存在先天矛盾。貿易理論常指出課徵進口關稅不利於消費者,也會傷害進口國的福利,但何以許多國家仍不願放棄高關稅?一個很重要的理由是課徵關稅有利於國內企業,這些有組織有財力的企業往往有影響政府政策的力量,但受到傷害的消費者卻係一盤散沙,難以左右政府政策。

關稅如此,其他各式各樣的政策何嘗不是如此。就ECFA而言,連經濟部都承認會對國內許多產業造成衝擊,而不得不與大眾溝通,但在簽訂之前,許多工商團體、受益企業不惜鉅資連日買大幅廣告「要求」政府儘速簽訂ECFA,而可能受創最深的中小企業與勞工朋友卻難以比照辦理。又如,當經濟部讓「產業創新條例」使「促進產業升級條例」藉屍還魂時,所引起的獨厚企業、擴大貧富差距與社會不公爭議甚囂塵上,但是這些工商團體與受益企業再度不惜鉅資連日買大幅廣告「要求」政府儘速通過產創條例,甚至以出走台灣來要脅。大概唯一企業界沒有認真響應與要求的,就是馬總統自前年底一直呼籲的「加薪」喊話。

工商團體與大企業基於私人利益,要求政府擬定有利於他們的政策,固然難以避免,但我們更關心的是相對利害關係人卻沒有相同的資源與影響力。
 
馬政府向來的經濟發展概念就是「把餅做大」,認為把餅做大就可以全民「利益均霑」。在經濟部遊說ECFA的說帖中指出,若「簽了ECFA,就會使經濟成長;經濟成長了,薪資就會提高」,但我們看到過去十幾年來的平均經濟成長率約有百分之四,但實質薪資水準卻沒有增加,因此這個邏輯顯然有問題:成長與分配明明就是兩個很難兼顧的目標。
 
從促產條例到產創條例,許多大企業享受了巨額的政府各項補貼與租稅優惠,理應具備很好的創新研發能力,足以因應經濟衰退的衝擊。但是許多大企業不但吝於在國內提供就業機會,在創新努力不足,難以抵擋經濟衰退時,卻優先犧牲國內勞工權益。經濟成長的果實究竟誰享受到了,可想而知。
 

對我們這些廣大的升斗小民來說,必須時時注意的是,即使「把餅做大」,通常我們是分不到的;當大老闆們積極站出來支持某些事務時,反而就是我們的權益可能要受到傷害的時候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無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