轉載-大紀元新聞-兩岸三地1000大調查 台企的過去與未來

《天下雜誌》連續6年,以台灣、香港、上海、深圳4個證券市場,掛牌交易的財報營收為依據,進行「兩岸三地1000大」調查,排行前10名的企業,皆為資源、金融與電信業的天下,前三名分別是中國石油化工、中國石油天然氣,以及去年在香港上市的礦業交易商嘉能可(Glencore)。

反觀台灣企業,則集中在電子資訊業,以及在大陸發展的台商,排名最好的領頭羊,分別是第4名的鴻海精密、第22名的廣達電腦,與第54名的宏達電;僅鴻海精密,以近乎台灣2成GDP的規模,成為唯一擠進前10強的台灣企業及科技電子業。

為降低成本出走 不如預期

中央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邱俊榮教授認為,許多台商到大陸投資,通常只為一個共同原因,就是「降低成本」;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,台灣企業在大量出走到大陸發展的潮流下,在同樣的環境下,發展卻不及陸企,反而面臨市值逐年下滑、獲利率落後的瓶頸;陸企很多是國企,或享有很多政府資源及補助,是一種不公平的競爭,當初東莞、深圳、珠海等地對台商釋出許多利多,但事實顯示其先供給陸企猶有不足,更遑論台商了。

值得釐清的是,據《天下雜誌》分析,營收排名殿軍的鴻海,其從接單到製造、創造就業都在中國大陸,只有把帳做在台灣,造成台灣近年來,雖然經濟成長率不斷成長,卻和實質工資及消費脫勾,使台灣人民對於經濟成長無感。

且鴻海在中國大陸擁有九十萬名的生產大軍,在台灣僅有不到五千名員工。從就業及創造出口來看,鴻海的興衰,對台灣實質的衝擊不大;但會影響台灣的GDP,這GDP是虛的。

比起鴻海,產品幾乎皆Made in Taiwan的台積電和宏達電,營收雖然只有鴻海的七分之一到八分之一,卻對台灣實質經濟成長率與就業的影響力,緊要相關、似乎才真是大到不能倒。

陸內需市場限縮、做外銷

前經建會主委、也是現任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認為,以企業規模及營收多寡來作為評比的標準,為僅供參考,不能作為企業競爭力的指標,台灣產業結構跟大陸不一樣,台灣企業的特色本來就是中小型的企業組織,大陸內需市場大其企業當然會大,而台企在大陸由於內需市場條件的限縮,只能做外銷,因此規模不是那麼重要,應該以市占率、獲利率,或著重產能及所占地位的重要性來做為評斷標準,較為客觀。

政府要做對的事 研發創新、品牌行銷

邱俊榮教授認為,台灣產業比較趨向於代工形式,在研發創新、品牌行銷方面都不是很重視,而代工的進入門檻低、替代性高、微利競爭,當遇景氣不好時,因成本高、需求萎縮,導致獲利減少、虧本,現在的處境就是這樣,但景氣好時也是薄利。

假設以賣一台Apple電腦500美元為例,鴻海才占十幾元而已,這當中還要支付廣大員工的薪資、成本等,這就是現在台商的困境,也並不意外、恐只是開始,Apple已宣稱現在很多零組件要採用新品,以前靠打進Apple工業鏈賺錢的許多台商,如果Apple不再買其零組件時怎麼辦?這就是代工產業的自主性不夠、易受制於人的缺點。

這問題存在已久,解決之道,邱俊榮教授認為,要讓產業了解並做轉型,但對台企而言很困難,當初依靠政府的協助、優惠或是品牌上的信賴在賺錢,但都沒有因此而站起來,還常被揶揄說「其實是賺到政府的錢、沒辦法賺國外的錢」。

竹科新貴 VS 過勞死、無薪假

其實在某些層面政府要負很大的責任,政府提供了很多補助、人才、誘因,讓這些產業持續朝這方面發展,像DRAM這種沒有競爭力的產業政府還一直花費鉅資救助,政府抓不到問題、方向,甚至還誤導、鼓勵去做,把最優秀的人才用到資訊代工產業上,結果變成許多超級工頭,造就當年的竹科新貴,但現在只聽到過勞死、無薪假而已,「政府沒做對事、也不能做錯事,政府一定要先抓住問題根源,即如何建立台灣產業的關鍵性跟自主性。」

邱俊榮教授以311地震時為例,日本很多產業都震垮了,但因日本都是生產關鍵性零組件,台灣根本就無法取代;如果台灣也生產關鍵性、無可取代的產品,這樣就算面對金融海嘯、景氣衝擊時,市值也不會衰退多少、成長也才不致受到多大威脅。

ECFA的利多?台企在中國市場沒有成長

他說,大陸環境從1、2年前開始,製造業面臨「工資成本」提高了,而服務業也發現整個大陸內需市場並沒有想像中的美好;這就是ECFA簽了一年半以後沒有出現利多的原因,「台企在中國的市場沒有成長」。

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林向愷表示,早期台商是靠黨政關係經營創業,但並不表示有關係就可以持續發展,只能維持經營;以往大陸鼓勵台商發展代工業以創造其就業機會,但現在大陸自己也要發展代工業了。台企需要轉型,但不是到中國去,那沒法轉;以前是追求降低成本,現在要回流台灣創造價值,政府要改變重心、協助轉型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無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