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料來源-塑毒無所不在!綠色和平抽驗 文具沙發壁紙都有毒

所以,塑毒不只吃下去對人體有影響,連接觸都會被皮膚吸收...

塑化劑無所不在,民眾身在毒中不知毒?綠色和平今年4月委託獨立的實驗室針對市售文具廚具、家具等日常用品,進行毒性化學物質檢測,結果發現,其中一半都驗出包括:內分泌干擾物壬基酚(NP)、可能影響生殖系統的塑化劑(DEHP)以及影響大腦、骨骼發育的四溴雙酚A等毒化物,但環保署卻只監管不到0.5%

綠色和平此次抽驗台北市市售日常用品,包括筆記本、鍋勺、沙發、壁紙、檯燈、地毯等用品,在20件樣本當中,有10件、半數驗出上述毒性化學物質。

其中甚至有一件沙發,被驗出3種不同的塑化劑DEHP、DIDP以及DINP,且DINP含量高達24.2%,DEHP高達17.6%,也就是說沙發皮的41.8%都是塑化劑,長期接觸可能增加不孕、胎兒流產或畸形風險。

除此之外,另有一件檯燈驗出的四溴雙酚A含量為每公斤21毫克,恐影響神經系統、造成學習能力與記憶力衰退;而青少年常使用的卡通造型筆記本、資料夾4件樣本,也有3件驗出環境賀爾蒙壬基酚NP,可能造成男性精子數量降低以及女性性早熟

綠色和平污染防治專案主任李之安表示,目前約有超過6萬種化學物質在台灣流通,但僅有298種為環保署公告的毒性化學物質,也就是說全台灣流通的化學物質中,只有不到0.5%受到環保署監管,而其他的99.5%卻幾乎沒有受到政府機關的妥善管理,因環保署僅管轄化學物質的工業用途,對市售商品中的化學物質幾乎無法可管。

綠色和平指出,此次抽驗的10項有毒物品中,有3項在台灣製造,這些化學物質除了在生產時破壞生態,廢棄後仍會持續汙染環境,若政府無法有效管理,民眾的健康不但受到威脅,也可能在不知情的狀態下成為破壞生態環境的幫兇。

綠色和平也要求環保署應全面管理化學物質,評估未列管的化學物質風險,盡速建立優先禁用物質清單,不要讓類似塑化劑事件重演,包括:盡速建立優先禁止使用之有毒有害物質清單、以預警性原則重新進行化學物質的風險評估與授權使用、充分提撥資源以推動完善化學物質管理機制的建立等。

補充資料1-十招預防塑化劑的毒

林杰樑 教授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

截至6月初,受塑化劑污染的產品幾達上千種,從最初的飲料果凍、糖果、保健食品,到後來的糕餅麵包,甚至藥品,影響層面愈來愈多,眾多商品紛紛中箭。對照國內學者曾研究發現,台灣人的體內塑化劑暴露劑量遠超過其他國家,例如 2007年成功大學李佳璋教授的研究,國內孕婦尿液中塑化劑相關代謝產物的含量,是先進國家孕婦的尿中塑化劑含量的820倍;陽明大學蔡美蓮教授也發現國人每天由食物中攝取的塑化劑(DEHP,屬於鄰苯二甲酸酯鹽類的一種)的總量,高達每公斤體重33.4微克,是德國人的3倍,也遠超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所規定,每人每天的塑化劑(DEHP)最大攝取值每公斤體重20微克,國人暴露塑化劑的嚴重程度可見一般。面對這場風暴,除了寄望衛生、環保單位有魄力,儘速研擬保護國人健康的具體作法外,民眾也要重新檢視目前過度塑化的生活方式。

遠離塑毒  請這樣做

因大多數塑化劑可以在兩到三天內排除乾淨,所以請先停止一切可能暴露的來源,包括可疑的飲料五大類食品及麵包糕點,不要再增加身體的負擔。例如DEHP在體內排除一半的時間只有12小時。即使在動物實驗,每天餵食老鼠最大容許值的6000倍DEHP,在停止暴露三個月後,老鼠體內的DEHP即排除乾淨。有鑑於此,建議:

1.多喝水

塑化劑是部分經由腎臟、部分經由肝臟代謝,多喝水可使腎臟代謝解毒的能力,發揮最大功效。

2.多吃高纖維的食物

蔬果、五穀雜糧、豆類等高纖維食物,可使肝臟經由分泌膽汁排除糞便中的毒素,使其不會殘留在體內。

3.多吃各種顏色的當季盛產蔬果

動物實驗證明,塑化劑的致毒性是來自過氧化的結果,蔬果的抗氧化能力可以緩解其毒性。在老鼠實驗上,經由塑化劑傷害的睪丸萎縮及精子稀少,在停止暴露後,65天可恢復正常。如果投予維生素C等抗氧化物質,則45天即可恢復。蔬果含有維生素C,以及各種比維生素C更強的抗氧化物質,例如茄紅素(蕃茄、西瓜)、胡蘿蔔素(木瓜、南瓜、蕃薯)、花青素(葡萄、李子)、葉綠素及葉黃素(深綠色蔬果)等,可減輕塑化劑的毒害。

4.少吃高油脂的食物以及內臟

許多環境荷爾蒙,包括戴奧辛、多氯聯苯及塑化劑,經由環境污染累積在食物鏈中,都是以脂溶性的型態存在。一般人暴露的環境荷爾蒙,主要來自於食物,少吃高油脂的食物,即可減少塑化劑等環境荷爾蒙累積在體內。

紅肉比白肉多20%的油脂,因此多吃白肉、少吃紅肉。少吃油炸、燒烤以及雞皮鴨皮肥肉等。奶油含量高的餅乾蛋糕等,宜少食用。環境荷爾蒙經常須由肝腎代謝而累積其中,因此少吃養殖動物的內臟,也可以減少吸收環境荷爾蒙。尤其孕婦懷孕時及產子後,進補常吃高油脂食物及內臟,須特別注意。

5.多吃新鮮的天然食物,少吃有包裝的加工食品

根據2011年3月美國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雜誌《Environment Health Prospectives》的研究顯示,20個人連續一週吃包裝的加工食品後,再吃新鮮天然的食物,結果尿中的DEHP濃度下降56%,雙酚A下降60%,因此儘量吃天然新鮮的食物(例如水果),不要吃包裝加工的食品(例如包裝果汁),可以減輕環境荷爾蒙的暴露。

6.多吃大豆類食物

這對女性尤其重要。塑化劑含有類似女性荷爾蒙的作用,會增加女性罹患乳癌以及子宮內膜癌的風險,並且會導致女童發生性早熟。醫學研究發現,大豆類食物,例如黃豆、毛豆等,對於這些癌症以及女性性早熟都有預防的功效。因此,如擔心塑化劑毒害,可多攝取大豆類食物。

7.任何塑膠類的食物容器(除5號PP外),都不適合再加熱或裝滾燙熱食

國內學者研究發現,便利商店的塑膠便當盒加熱過後,食物中的塑化劑增加3倍,塑膠袋裝熱食也導致塑化劑含量大幅上昇。任何塑膠食物容器除5號PP外,都不適合再加熱或裝滾燙熱食,即使是5號PP食用容器,也應選擇知名廠商所出品,標示有可微波者,才可用來加熱,且最好選擇無色較有厚度者。另外,國內學者研究,有些聚丙烯(PP)(5號)及聚乙烯(PE)塑膠袋受塑化劑污染。便利超商塑膠(5號 PP材質)或紙製便當盒(大多數的內層有PE膠膜,並非食用蠟),如無法拿回家以瓷盤加熱只能再加溫Re-warm),不適合再加熱(Re-heat),需將微波時間減半。

8.少用保鮮膜

保鮮膜不適合用來覆蓋食物加熱微波,萬一不得已要用,一定要距離食物兩公分以上,並且不要密封。即使在室溫下,也要儘量避免以含氯保鮮膜直接接觸含油脂的食物,例如:肉類、剩菜、起士(Cheese)等。

9.勤用吸塵器清潔室內、勤洗手

任何PVC材質的物品加熱,塑化劑就會揮發出來,可能被吸入或留存在家中地板上,可能誘發孩童氣喘病發作,因此要常用吸塵器清潔屋內。孕婦及孩童是塑化劑的高危險群,更要注意避免暴露任何的塑化劑。建議孩童玩玩具時,避免邊玩邊吃東西,玩完後要用肥皂洗手。平時也要避免使用含PVC的塑膠擦。至於孕婦,要避免化妝或使用香味十足的保養品或個人清潔用品,嬰兒亦是如此。

10.必要時就醫檢查
對於經年累月,天天暴露塑化劑超過每天最大允許值(TDI)的人,宜就醫檢查,治療及追蹤。例如,DEHP的每天最大允許值是20微克/公斤體重;DINP的每天最大允許值是150微克/公斤體重;DBP的每天最大允許值是10微克/公斤體重。 

塑化劑怎麼危害身體?

塑化劑的健康影響,以前的研究大多集中於老鼠的探討,最近10年來在人類的研究,已經逐漸清楚。根據美國環保署認定塑化劑(DEHP)會引起動物的肝臟腫瘤,為人類可能致癌物質,最近世界衛生組織也認為塑化劑(DEHP)是一種人類可能致癌物質。塑化劑含有類似女性賀爾蒙的作用,長期大量暴露,罹患乳癌、子宮內膜癌等女性荷爾蒙相關癌症的風險恐增加。孕婦尿液中塑化劑代謝物濃度愈高,生產男嬰的生殖器官先天性異常風險愈高,男性生殖器官到肛門的距離愈短。國內學者也發現,孕婦尿液中塑化劑代謝物濃度愈高,孕婦體內的甲狀腺荷爾蒙濃度愈低,如此恐怕影響胎兒的腦部發育,造成智能低下。孩童長期大量暴露塑化劑,在女童會引起性早熟及乳房提早發育。性早熟的女童以後長不高、罹患乳癌、肥胖及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上升;男童長期暴露塑化劑會引起女性化的頃向,造成行為偏差,喜歡洋娃娃、扮家家酒。因塑化劑有睪丸的生殖毒性,男性會有精子稀少、活動力弱,易不孕。塑化劑過度暴露,孩童也容易產生氣喘、過敏性疾病。

 

補充資料2-醫師呼籲 政府應設合格標章

《蘋果》送驗6家通路商的藍白拖,竟有5家含塑毒,林口長庚醫學中心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醫師昨呼籲,政府應盡快訂立合格的檢驗標章,供民眾購買時得以辨識。

含塑毒有刺鼻塑膠味

台北榮民總醫院臨床毒物科醫師楊振昌指出,塑化劑對人體的影響,國內仍處於動物實驗階段,尚無具體數據,民眾不必過度恐慌,不過仍應盡量避免接觸。
他表示,去年5月昱伸公司被查獲供應塑化劑給下游廠商摻入食品、飲料,就是使用含DEHP的起雲劑,這類塑化劑幾乎都經口服被人體吸收少數有脂 溶性或分子較小的塑化劑,才會透過皮膚接觸進入體內。他說,目前台灣塑化劑使用最多的種類是DEHP,對男性生殖系統影響較大,女性則可能出現性早熟。按 照衛生署去年7月訂出每天每公斤人體可耐受量,DEHP為0.05毫克,體重60公斤成人每天DEHP耐受量為3毫克,若吸收超過會造成人體危害。
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提醒,民眾選購拖鞋前,可聞聞味道,含塑毒拖鞋會有濃厚刺鼻塑膠味,無毒拖鞋則較無味道。林杰樑表示,民眾穿拖鞋時可以穿襪子,避免皮膚直接接觸有毒拖鞋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無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